
城市滨水公园作为城市人文及生态功能的双重载体,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类型,在时代变迁的要求之下,其内涵及机能也需要价值再生,多数老旧公园都面临人口剧增、功能冲突、城绿相离、水体污染、配套老化等问题,老旧滨水绿地同样面临“存量更新”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在城市双修的视角下,以“织补景观,修复生境”为理念,对滨水绿地的资源分布、可达体系、历史要素、场所关系进行调研与评价。对于存量公共空间,从主观设计转为客观修复,从形态设计转为关系设计,双向修复,一方面修复本底资源环境价值及生态功能,另一方面修复本底资源与人的动向关系,形成空间生产价值。
全域化的联动视角
从单一场地研究放眼城市绿地格局。从场内路径规划放眼城市慢行体系。通过修复公园水生态,搭建水环境,从而调节城市微气候、完善城市绿廊风廊体系。打破公园边界,提升存量绿地可达性,平衡城市空间公共绿地配置的公平性。
精细化的生态修复
对本底的核心资源进行详细的调研及评价。从生态类型上,在长时的交替演变后,存量滨水绿地通常比新生代公园拥有更丰富的生态类型,应对其现有自然地理条件、生物资源类别、水体指标、植被群落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针灸式修复。
多元化的空间关系修复
城市双修理论着重“修”而非大拆大建,“修”即为修正、补充。从空间使用上,周边居民对于公园几十年的使用习惯积累,使其本身就具备了既定的活动情节、使用方式、路径体系等,根据现有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人与空间交流频率高的区域进行需求补足、弹性功能植入、公共服务提升,一方面更好的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一方面为变化的城市人口结构提供公平的公共配给,并对消极空间进行活动再设计。在保留和更新之间,找到介入的平衡点,最终实现空间的再生产力。

以深圳市四海公园提升改造为例,结合城市修补理论,融合生态修复经验,通过对四海公园现存问题的精细调研,并以“开放之界、碧水之涌、活力之环、文化之谦”为策略,为大量现存老旧城市滨水公园的改造提供启示与经验。
四海公园位于蛇口半岛的地理中心,始建于1987年,占地约135501平方米,其中水体面积占38000多平方米。历经三十年,伴随着蛇口改革开放的沧海巨变中,四海公园从开始接纳了建设者们的梦想,到留下他们的生活的故事,它承载了几代人的生活与记忆。但公园如今已无法匹配城市的需求,中心湖水环境恶化严重,湖岸景观生硬,缺乏亲水空间。公园活力褪色,核心景观缺失。因其内部交通繁乱,导致景点之间缺乏联系。同时也缺乏适应现代活动需求的设施及场地,导致使用人群的年龄断层。竖立的围栏、绿篱阻隔了游人,面向城市的入口、街头绿地缺乏友好设计,导致公园开放不足。

一、开放之界
公园改造增加了边界的多个小游园,模糊城市与绿地的边界,完善了城市慢行系统,让游园空间形成流动的区域,增强公园可达性。









二、碧水之涌
由于城市化的高速进程,也带来诸多水环境恶化的问题。四海公园总水量约为55803立方米,是深圳少有的带有湖区的存量公共绿地。整个湖岸为硬质直立堤岸,因为大量淤泥形成的内源污染释放造成水体厌氧,地表径流含有的总氮、总磷和有机物及沿岸带枯枝败叶混入水体造成污染,形成腐殖质,让水和公园分离开来。









三、活力之环
尊重原有的道路体系,完善补充,增设环跑步道,加强节点串联与渗透。倚水而建的环湖栈道把水岸带进生活的场景,网络型的路径让独立的板块功能重新交织、融合。通过细致的人性化无障碍的设计,保障孩童,老人,年轻人以及残疾人的全园可达性。











周边人口剧增及构变化导致公园的空间已远远不能满足周边的需求。结合城市修补的主张,以弹性叠加的方式,保留原有场地的活动情节,通过弹性使用设计,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喜好,最大化地激活有限空间价值。非定义化的功能空间以期应对在时代进程里因社群重构不断变革的功能需求,践行长期景观都市主义。







四、文化之谦
在城市修补理论中,注重文化内涵的保护与再生。对于存量型公园绿地,同样包含留存时代记忆的传统构筑物,以“小拆微改造-传统兼现代”的手法进行翻新,既保留原有的活动与情节,也植入了新的弹性空间,以顺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功能需求。




四海公园有许多已存三十年的建构及要素。在景观时间的概念中,物质是静止的,时间是动态的,但这些公园里的要素实际是时间在空间里的投影,既有历史原点的文化价值,也有时代变迁的痕迹,但其功能上无法匹配当下的需求。本次改造重新提取核心要素,主动表达,配给弹性场所,能产生更好的空间共情力。以金牛为例,30米高的大型雕塑盖世金牛是为纪念深圳的拓荒牛精神,也是深圳很宝贵的城市人文要素。设计重新审视场地条件,把城市的片段与生活片段以蒙太奇的手法重新组织在同一场景下,金牛与城市背景共筑天际线。针对金牛雕塑,调整周边场地为其营造一个可以戏水的前广场,重塑儿时池塘田野边嬉戏的场景;疏通金牛面向中心湖的视线空间,让其重新成为公园的视线焦点;在前广场地面设计历史主题刻纹铺装,帮助游人了解金牛、公园以及蛇口的历史;在场地周边适当设计林下休息设施,以满足休憩的需求。过去的故事、现在的城市与当下的生活在叠合中重现时间的流动,让核心的文化要素再生空间价值。





过去的三十年里,四海公园里的2094棵树木形成了成熟的植物群落,在高度的城市化格局下,为动物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栖息地。但因斑块之间连接的单一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构成,也让水体的生态性下降。如何重构健康的水生态循环,是此次改造的重要目标。一是驳岸改造:设计根据现状对驳岸进行分段优化,在保留原有驳岸挡墙的情况下,西岸、南岸通过土方回填设计成块石、生态驳岸,有效软化景观,北岸高差较大处作跌级设计。跌级式的驳岸,种植挺水水生植物,可以初步净化地表径流,提供更多的生态栖息地。水体循环的路径管网控制内源污染,分级水位及曝氧能够增强水活性。二是水质改造:活化底质,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透气性能,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养分。利用苦草、黑藻、小茨藻等具有水净化能力的沉水植物,给湖底铺上绿色基底,同时投放浮游动物,建立稳定、适应力强、多样性高的水生态系统,形成可持续的生态水下生境。



结合城市双修理论所实践的存量滨水绿地改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运用城市修补的修与补,能够在改造的幅度里,找到新与旧、保留与更新中的平衡点,建立符合时代需求的公园逻辑。一方面结合生态修复的要求,能够更好地织补公园内部的生态类型链接及城市体系下的生态廊道建设。四海公园的提升改造为周边的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和休闲娱乐场地,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带动区域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周围的地块价值。洁净的水体和大大增加的水陆交界带绿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吸引众多鸟儿在此停留、筑巢为家,形成了和谐稳定的生态系统。将城市双修理论结合存量绿地建设,将更好地构建有文化内涵的绿色公共服务空间,更好地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生境。